
維也納聖史蒂芬大教堂,在夕陽照射下逐漸變成金黃色。
行程內容
-
【百水公寓】→【熊布朗宮(美泉宮)】→【午餐 黃金炸豬排】→【霍夫堡宮珍寶館】→【聖史蒂芬教堂】→【晚餐 奧式豬肋排】→【維也納希爾頓飯店】
01
漢德瓦薩之家
Hundertwasserhaus
/
今天第一站,原本不在我們的行程內,導遊說團員都非常配合,有時間觀念,所以多出來的時間,決定帶我們到百水公寓逛逛!1977年,時任維也納市長對漢德瓦薩發出邀請,請求他建設一座人類和自然共生的公共住宅。
【漢德瓦薩之家 Hundertwasserhaus】又名為【百水公寓】,是知名的奧地利藝術家佛登斯列·漢德瓦薩的作品,他對這作品的喜愛,甚至讓他說出「這間房子是我的靈魂 “Dieses Haus ist meine Seele”」這句話,建築概念以「自然」為主。

百水公寓不對稱的建築的自然曲線,充滿童趣的繽紛色彩。

強調與自然共生,栽種了約250顆左右的樹木,讓人可以在不同的季節看到不同的景緻。

真的還有居民住在裡面,來到這裡務必要輕聲細語,別打擾到居民。

導遊介紹建築色彩有如拼布般繽紛,讓人意想不到非常超現實。

噴泉獨具風格,採用多種自然採集的大理石、洞石、花崗岩、蛇紋石和陶瓷製成的。

磚砌結構和弧形線條,營造出童趣與藝術風格。
百水藝術村
-
因為百水公寓至今依然有居民居住,避免打擾居民是無法入內參觀的,所以在對面設置了百水藝術村,提供民眾一探究竟。百水藝術村提供不少紀念品,而且還有一間特別設計的廁所,但要付費,所以我們就沒進去了。

百水藝術村的招牌以及相關介紹。

百水藝術村是由老舊的汽車輪胎廠改建而成,並不像百水公寓是公共住宅建築。

由於百水公寓是臨時加的行程,因此逗留的時間很短。在導遊介紹完後,我們馬上兵分二路,一邊去拍照記錄,另一邊則去買紀念品。
02
觀光環城電車
The Vienna Ring Tram
/
第一次搭乘復古電車!維也納的觀光環城電車(Ring Tram),其路線是沿著環城大道繞行市區一圈,途中會經過許多知名景點,可以說是既輕鬆又物超所值的遊覽方式(當然前提是需要有人解說)。
環城大道 Ringstrasse
-
環城大道的前身其實是一道城牆,皇室及貴族居住於城牆內側,平民百姓則住在牆外,這種容易造成對立的區隔,在1858年由當時的哈布斯堡皇帝法蘭茲·約瑟夫一世下令拆除城牆後才慢慢改善,而環城大道則歷時了七年,於1865年才完工。

The Vienna Ring Tram繞行一圈大約半個小時,中途無法任意上下車。

The Vienna Ring Tram 路線。

電車的票已經幫大家買好,一張票8歐元。電車分為二節,且空間不大,所以也有可能要站著。

導遊沿途介紹,但由於速度太快,景點忽左忽右,所以大家都看的眼花撩亂,沒能記住幾個名字~。

沿路會看到宣傳造勢的人物看板,但不會讓街道市容顯得凌亂不堪。

和台灣不同,在等車、搭車、或走路的人,很少看到在滑手機。

路邊也有百水先生設計的裝置藝術。

紅色電車,有順時鐘及逆時鐘二種環城方向。
電車之旅結束後,我們將前往大名鼎鼎的【美泉宮 Schloss Schönbrunn】(音譯為熊布朗宮),在路上因導遊告知美泉宮內不能拍照,所以我們索性把單眼都丟遊覽車上,只帶著手機記錄這歷史悠久的皇宮。
03
美泉宮
Schloss Schönbrunn
/
進入美泉宮後,我們跟著導遊緩緩前進歷史悠久的宮殿,大家專心聽著導遊風趣幽默的解說哈布斯堡家族許多精彩的故事。宮殿後方是皇家花園,花園佔地之大絕對不是一天可以輕鬆攻略,我們在有限的時間內,也只能走馬看花了。

優美的林蔭大道設有長椅供遊客休憩,整體氛圍寧靜而優雅。

宮殿花園全年開放,包括美泉宮動物園、凱旋門、橘園和迷宮等景點。

花園長廊是美泉宮花園的一部分,茂密植物覆蓋成美麗的綠色隧道。

熊布朗宮曾是各時期帝國的御用宮殿,也是哈布斯皇室的夏宮。

手機實在難以拍下這僅次於法國凡爾賽宮的第二大宮殿。

終於找到一張全區導覽圖,想不到我們才走不到十分之一的景點。

美泉宮全部有1441間房間,開放供名眾參觀的只有45間,整個宮殿為巴洛克風格,卻有44間洛可可風格的房間喔。
04
維也納市政廳酒窖餐廳
Wiener Rathauskeller
/
一個上午充實的行程結束,準備吃午餐囉,我們要前往維也納市政廳酒窖餐廳(Wiener Rathauskeller)用餐,維也納市政廳的建造時間是從1872年開始,到1883年完工,歷時11年。我們吃的則是赫赫有名的維也納炸豬排,在網路上查到的都是比臉大的豬排!

餐廳位於維也納市政廳的地下室,可以享受維也納的經典美食。

今天輕鬆享受美食,還可以體驗歷史古蹟的用餐氛圍。

酒窖餐廳的空間非常寬廣,裝潢也十分典雅。

蔬菜濃場口味有點鹹,但還算可口。

沙拉清爽的口感,稍微緩和了濃湯的重口味。

維也納的奧地利黃金炸豬排,吃起來還算可以接受,但擺盤看起來有點陽春,沒有很吸引人。

這飲料大概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了,應該是啤酒的一種,很對我的口味,導遊介紹時,是國民啤酒飲料名稱是「愛朵拉汽水 Almdudler」,原來奧地利也有人人一瓶的啤酒飲料,喝起來很像蘋果西打又有淡淡的香味。

除了啤酒,甜點冰淇淋則是另一個亮點。

午餐結束,在氣氛好的餐廳吃飯,下午的行程則是讓人驚豔的霍夫堡宮珍寶館以及聖史蒂芬教堂廣場購物。最後一晚旅行社也特別準備了豬肋排餐。
05
霍夫堡 Hofburg
/
下午的行程是參觀霍夫堡宮-珍寶館,在吃完午餐之後,大家原本帶著一絲睡意,心想「博物館~不就是那樣子嗎?!」,但出乎意料地珍寶館裡的奇珍異寶,還真讓人大開眼界。

瑪麗亞·特蕾西亞廣場,位於市中心的環形大道內環路(Ringstraße)旁,與博物館區相鄰。

我們抵達時正好在演唱會彩排,晚上可是爆滿人潮也讓我們遇到突發狀況。

廣場的兩側是兩座外觀幾乎完全相同的宏偉建築,分別是自然史博物館和藝術史博物館。

終於走到霍夫堡宮的外牆,進入後就是超大的法蘭茲二世廣場。

霍夫堡宮(Hofburg Palace)是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建築群之一,曾是哈布斯堡王朝的冬宮。
法蘭茲二世與三十年戰爭
-
在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戰時,原本只是波希米亞人為了反抗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統治,到後來卻演變成了全歐洲參與的大規模戰爭,且死傷十分慘重,成為有名的「三十年戰爭」。戰爭後神聖羅馬帝國已名存實亡,而在拿破崙崛起後,拿破崙自稱「法國人皇帝-拿破崙一世」,法蘭茲二世為了對抗拿破崙,於1804年亦自稱為「奧地利皇帝-法蘭茲一世」,並於1806年與「俄皇-亞歷山大一世」聯軍,卻被拿破崙打的滿地找牙(這就是有名的三皇會戰),法蘭茲二世之後在拿破崙的壓力下取消了「神聖羅馬皇帝」的稱號,自此神聖羅馬帝國滅亡,法蘭茲一世及其繼承者僅剩「奧地利皇帝」稱號。

整個紀念碑由青銅和花崗岩製成,法蘭茲二世為末代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他也是奧地利帝國第一位皇帝。

在基座的四個壁龕中,分別放置了四尊代表皇帝美德的雕像,象徵著和平、力量、信仰和智慧。
瑞士人門
-
走過法蘭茲二世廣場後,我們穿過了醒目的紅色城門【瑞士人門 Schweizertor】,Schweizertor是哈布斯堡王朝舊皇宮的正門,之所以稱為Schweizertor,是因為在中古世紀歐洲人的心目中,瑞士人相當於是「忠誠」的代名詞,當時的歐洲各國皇宮幾乎都聘請瑞士人鎮守。

白色牆面和對稱窗戶,在16世紀遵循著文藝復興的風格整修過。

在瑞士人門的上方,有著代表哈布斯堡的金色雙鷹家徽。

瑞士人門建於1552年,是哈布斯堡王朝舊王宮裡最古老的城門。
06
皇家珍寶館
/
1712年,第一個珍寶館正式落成,珍藏許多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家珍寶和神聖羅馬帝國的遺物。這些珍寶不僅是皇室財富的象徵,也反映了帝國的歷史和文化。要參觀珍寶館門票全票:12歐元(當然我們的費用是包含在團費裡),參觀前導遊提醒我們「館內可拍照,但不可用閃光燈、不可用腳架,不要大聲喧嘩。」來參觀的大家可別成為一位失格的旅人囉。

珍寶館的入口就在我們走進瑞士人門後方。

珍寶館的入口非常的不起眼,從左邊進入。

裡面的寶物種類繁多,尤其是整個館內裝潢帶有新古典主義或巴洛克的繁複與奢華感。

多把鑰匙上都刻有哈布斯堡家族的家徽,房間那麼多也不意外鑰匙多到這種程度了。
鎮館之寶
-
歐洲皇帝加冕時的三件聖物,皇冠、權杖及金球,原本這皇冠是魯道夫二世(因為他的政治失誤導致了三十年戰爭)的私人收藏品,後來被法蘭茲二世拿出來當做奧地利帝國的皇冠。

鎮館之寶之一:歐洲皇帝加冕時的三件聖物,皇冠、權杖及金球。

金球的宗教意義濃厚,插著十字架的金球,十字架代表的是上帝,而球則是象徵全世界。

皇冠以黃金為主要骨架,鑲嵌紅寶石、珍珠、鑽石和琺瑯,充滿了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風格。

皇冠的四面金飾,浮雕細膩刻劃敘述著魯道夫二世的功績。

權杖也是象徵君主權力的重要表現之一,工藝精美的權杖出自布拉格的工藝,1615年製作。
皇袍
-
歐洲皇帝的皇袍不僅代表著皇帝的權力和地位,也代表著國家的歷史和文化。皇袍也稱為加冕袍或禮儀袍,通常非常華麗,用絲綢、天鵝絨等高級材料製成,並綴有精緻的刺繡、飾邊和珠寶。

奧地利皇帝斐迪南一世(Ferdinand I of Austria)於1835年至1848年間統治奧地利帝國。

帝王袍服是君主在正式場合或儀式中穿著的服飾,象徵著其權力和地位。

平常的皇袍也是充滿細節,具有精緻刺繡和寬大披肩或領飾。

奧地利帝國的加冕袍,於1830年所製,為法蘭茲一世皇帝用於哈布斯堡王朝的君主加冕典禮,直到1916年。

這件皇袍由紅絲絨、貂皮和白絲綢製成,並以金線精心刺繡,彰顯皇帝的財富和地位。

奧地利帝國的國徽,雙頭鷹的頭上戴著皇冠胸前有盾牌,通常繪製哈布斯堡王朝的紋章以及其他領地的紋章。

皇袍將聖人刺繡在領飾上,描繪的是聖約翰寫作的場景。

不同時期的皇帝,皇袍鏽著不同的故事,但有著相同的華麗精緻。
蜂鳥羽毛畫
-
蜂鳥羽毛畫是一種極為罕見的工藝形式,屬於羽毛鑲嵌藝術(feather mosaic 或 featherwork),起源於中南美洲,特別是墨西哥阿茲特克文明,這些羽毛畫被送往歐洲皇室視為異國珍寶。

羽毛馬賽克:這二件收藏品則是一門已失傳的技術-鳥類羽毛製作的畫作,從不同的角度可看見不同的色澤。

展覽包括另外九件十六世紀的墨西哥羽毛製品,主要用於陪葬紡織品。

羽毛工藝 - 這種珍貴的“羽毛馬賽克”技術廣為人知。
與聖物有關的寶物
-
「命運之矛」、「聖杯」、「真十字架」同是基督教著名的聖物。要說整個珍寶館裡,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收藏,大概就是「獨角獸的角」、「命運之矛」、「真十字架」及「裹屍布」了,有機會來參觀的大家,記得千萬別看漏這幾件寶物。

每個展櫃中都收藏了不同時期的珍貴寶物,精緻的小型銀器或擺飾,是做為宗教與皇室相關的珍寶。

大型鍍金十字架位於展示櫃中央,帶有耶穌受難像,是重要的基督教宗教文物。

白色寶箱是聖物箱,可能用於存放珍貴物品或聖物。

帝國十字架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加冕典禮上使用的重要物品之一。

鎮館之寶之二:「獨角獸的角」,傳說具有聖力及解毒功能,猜想應該是獨角鯨的角。

「命運之矛」相傳是耶穌在受十字架刑後,行刑的羅馬士兵為確認耶穌是否真的已死,用長矛戳刺耶穌側腹,長矛即成為命運之矛。

「真十字架」真十字架,是基督教聖物之一,據信是釘死耶穌基督的十字架,在公元348年被分成多個部件。

「瑪瑙碗」(Agate Bowl)也被稱為「聖杯」(Holy Grail)。耶穌受難前的晚餐上,遣走猶大後,吩咐11個門徒以聖杯喝下象徵血的紅葡萄酒,藉此創立了聖餐禮。

「洗禮盆」或「淨手盆」套組,通常由貴金屬製成,常用於皇室或宗教儀式中的淨手或洗禮環節。

「聖壇飾品」是精緻的祭壇裝飾品,最上面是耶穌受難像,看來怎麼像我們的罐頭塔呢?

聽導遊介紹,據說是耶穌的裹屍布,但記得裹屍布好像在義大利?
皇室生活
-
其中也展示了跨越時代與帝國的收藏,皇室童年的嬰兒搖籃,以及王位繼承的象徵意義。另外也少不了奢華的皇家生活用品、珠寶與寶石飾品、奇珍異寶等多項特別收藏。

「神聖羅馬帝國皇冠」由八塊金絲板拼接而成,使用於神聖羅馬皇帝的加冕典禮。被視為奧地利的國寶,也是屬於歐洲最重要的文物之一。

「祖母綠香膏瓶」具有精湛的雕刻工藝,稀有性的祖母綠價值取決於顏色、淨度、切工和克拉重量。

這個屬於墨西哥夏洛特皇后(Empress Charlotte of Mexico)的手鐲,造型設計精緻,夏洛特是奥地利皇帝法蘭茲·約瑟夫一世的姪女。

「拿破崙二世的童年嬰兒床」又稱為羅馬之王搖籃,前面的老鷹是拿破崙帝國的象徵,代表著力量、權威和帝國榮耀。

有實體文物當然也有不少皇帝與皇后的肖像畫,奧地利皇帝弗朗茨一世(Franz I of Austria)與第四任妻子卡羅琳·奧古斯塔(Caroline Augusta of Bavaria)。

「帝國財寶」華麗的黃金項鍊,飾有寶石和琺瑯,下方有君王與官員的權杖。
參觀珍寶館時,有三名並非團員的華人,為了想聽導遊解說,硬是擠到我們隊伍裡面,導遊為了不讓他們跟上導覽路線有加快一點,導覽結束因此多點時間可以慢慢拍照,也算因禍得福吧?
07
史蒂芬廣場
/
史蒂芬廣場是維也納市主要廣場,最著名的地標是聖史蒂芬大教堂。此外還有格拉本大街(Graben)購物街,有許多商店、咖啡館和餐廳林立以及Kärntner Straße購物街。
聖史蒂芬大教堂 Domkirche St. Stephan
-
離開珍寶館後,導遊留了二~三個鐘頭讓我們自由行動,導遊帶我們到史蒂芬廣場說等一下就在大教堂前集合,大致介紹了一下精品店舖與餐廳位置,要逛教堂可以參觀,教堂免費但是要登塔要購買門票,我們選擇去逛街,將沒買齊的東西一次補足。

教堂的建築風格融合了羅馬式、哥德式和巴洛克式的獨特風格。

教堂的屋頂覆蓋著色彩繽紛的琉璃瓦,拼貼出哈布斯堡王朝的雙頭鷹徽章。

前面廣場不時有馬車經過,現代打扮的觀光客與經典哥德建築交匯出一條歷史洪流。

教堂內部和正門(巨人門)可以免費參觀,正門特色包括兩個未完成的羅馬式塔樓,及精緻的羅馬式門廊。但如果想參觀南塔、北塔或地下墓穴,則需要購票。

離開前的陽光灑落在塔尖上,為聖史蒂芬大教堂增添不同的風貌。

聖史蒂芬大教堂南塔高達137公尺,是維也納天際線的地標。

接下來我們要來好好逛一下史蒂芬廣場周邊的商店囉。

Hotel am Stephansplatz自1956年創建是一間由家族經營的精品酒店,鄰近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後來鎖定目標往沙河蛋糕前進,街頭的人超級多,我們都要小心包包。

格拉本大街(Graben)街上最顯著的地標是黑死病紀念柱(Pestsäule),這是一座巴洛克式紀念柱,是哈布斯堡王朝雷翁波特一世於1693年下令建造,為感謝上帝終結黑死病。

這棟建築的大門非常特別,後來才知道它叫做【Palais Equitable】是一棟歷史建築,曾是美國領事館。

維也納薩赫酒店(Hotel Sacher)就在維也納國立歌劇院對面。

維也納知名的沙河蛋糕創始店Cafe SACHER。除了知名的沙河蛋糕,還有眾多的週邊商品可以挑選。

最後我們買了一個沙河蛋糕,帶回飯店來品嘗看看。
史蒂芬廣場是維也納最著名的廣場,尤其是11月~12月的聖誕市集人山人海,導遊要我們特別留意扒手在身邊,在這裡團員各自分開,逐漸我就落單了,成了扒手很好的目標,那時我的背包背在身後,坐在路邊休息,突然有二個大人一位小朋友的三人組慢慢的靠到我的身邊,讓我感到不太對勁,立刻起身離開,回到同伴身邊,所以大家真的要提高警覺。
08
晚餐奧式烤肋排
/
購物時間結束,又到了用餐時間,在維也納的最後一頓是奧地利式風味餐-烤肋排,在台灣的美式餐廳也點過幾次烤肋排,這次來吃看看奧地利式的烤肋排,我們來到了巷內餐廳,裡面卻坐了滿滿的台灣人,一時間還以為自己提早回到台灣了呢。

餐廳的外面就有招牌奧式烤豬肋排的照片,大家趕快進去用餐。

整家餐廳只有裝潢跟擺設感覺像在歐洲,燈光與氣氛走溫馨路線。

走了一天的路,團員們也都露出了疲憊的表情。

麵包上桌,切成一片一片的讓大家取用。

喝了好幾天的湯,大概都長這樣,已經開始想念台灣的蛋花湯跟貢丸湯了。

為了解烤肋排的油膩而點了杯啤酒。

感覺維也納的烤肋排少了點香氣,雖然口感不乾不柴,但調味較重,整體上還算OK。

最後附上了一份沙河蛋糕,我只有一種形容詞,就是~甜~甜~甜~,甜到爆炸!沙河蛋糕搭配咖啡才對味~
小插曲
-
酒足飯飽後,我們必須繞過霍夫堡宮,才能走回遊覽車上,沒想到卻發生了件麻煩事~我們遇到了爆滿人潮的演唱會!霍夫堡宮前人山人海,完全沒有道路可以前進,當下連導遊都有點傻眼,但要繞路可能會錯過和司機約定的時間,導遊只好當領頭羊,帶領我們從中間穿越人群,走到一半團員被沖散成好幾群,但大家還是努力的跟上前方導遊,終於平安的回到車上,有驚無險的為旅程畫下句點。

因為歐洲人大多人高馬大,當下我們這群亞洲人就像是魔戒遠征隊裡的哈比人,穿梭在人群裡。

穿越人群後,特地拍了張照片留念。

回到飯店把剛買的蛋糕品嘗一下,外皮巧克力偏甜,蛋糕的本體像布朗尼一樣不會太甜。果然跟餐廳的不太一樣呢。
這趟奧捷之旅就在今天畫下句點,走訪好幾個氣派的皇宮與歐洲花園,吃過好幾餐的米其林推薦餐廳,明天吃過早餐後就要搭機回台灣了,下一篇來看看我們買了什麼戰利品吧~
回Top
留言
張貼留言